>>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提案工作
从“心”出发 呵护青少年向阳生长——自治区政协委员聚焦青少年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建言献策
2025-09-11 09:13:23   来源:华兴时报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心理健康关乎个人成长,更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自残甚至极端事件时有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鲍菊艳、李艳丽、吴斌辛聚焦青少年和教师心理健康积极建言。

  共同撑起青少年心灵“保护伞”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鲍菊艳提交了《关于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她在调研中发现,“防未病”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尚未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还停留在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才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上,家长普遍忽视了学生日常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羞于承认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学校、家庭、医院、社会等多领域协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不足,心理健康社会服务平台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构建家校社协同联动、融合育人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委会等渠道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积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将关口前移,对成长环境不佳或已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主动提供指导帮助。推动学校加强与卫生机构、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及街道社区联系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路径和方法,促成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学校‘小教育’与社会‘大课堂’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共同发力。”鲍菊艳建议,补齐建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业务专、素质高、专业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队伍,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指导工作。强化校内外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规范运用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对其服务内容、市场定价、宣传内容严格审核,把牢行业“入口关”。立足区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搭建更加完善、便利、惠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破解学生及家长羞于咨询、耻于开口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难题。

  “家校社医”协同 让青少年在阳光下成长

  自治区政协委员李艳丽在《关于家校共促青少年阳光心理的提案》中指出,中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本身处于心理敏感的“叛逆期”,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李艳丽认为,新兴业态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网络暴力等带有刺激性的影响,导致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严重厌学、仇视社会、漠视生命的极端思想,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李艳丽建议,从法律层面规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制定相关考核政策,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力的联合心育机制,通过立法形式推动家校社共同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生长和教育环境。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推动构建、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协调联动工作体系。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充分发挥“育人教联体”功能,积极打造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全力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对心理健康教育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普及,共同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

  李艳丽还建议,建立“家—校—医—社”联动机制、开设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推出“智慧父母课堂”、用心打造“家校学堂”“家校大讲坛”等特色品牌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办好家长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长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家长改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加强与子女交流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

  从“心”出发 守护教师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一线教师的心理负担、工作负担日益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吴斌辛提交了《关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疏导的提案》,指出当今社会,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却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随意举报,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压力过大造成的一些不健康情绪,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吴斌辛建议,相关部门应积极指导帮助学校与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等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筛查,提供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和处理,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优化教育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避免任务叠加、重复布置,减轻工作负担,避免过度劳累。严禁向学校和教师下达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工作任务,真正做到教师生理和心理同步“减负”。 (记者 王 茜)


【责任编辑】:包瑞